浙江在线:#新蓝海#镇海炼化:把原油原料“吃干榨尽” 打破“塑料黄金”国外垄断

  
  
【编者按】“疫情”大考之下,冲击不可避免,一些企业风雨不惧,逆风前行,转换思路,寻求突围。他们找到了哪些新路径新蓝海?疫情又将催生何种新经济新业态?天目新闻客户端推出#新蓝海#栏目,记录浙江企业化危为机的故事。


2020年,面对剧烈动荡的国际油价和新冠疫情带来低迷行情,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然而,宁波甬江口,灰鳖洋畔的海涂上,镇海炼化厂区里一派繁忙景象。

运送聚丙烯医用料等防疫产品原料的卡车

镇海炼化承担着浙江省市场近一半的汽、柴、煤油品供应,并为众多化工企业提供基础原料。疫情发生后,市场上防疫物资紧缺,保障防疫物资原材料供应成了镇海炼化的头等大事。“为了加大防疫物资原料的生产力度,我们迅速调整工艺,第一时间转产PPH-40、N40V等聚烯烃产品,千方百计满足下游企业口罩生产的原料需求。”镇海炼化化工部聚烯烃区域高级主管李秀军告诉记者,仅4月,镇海炼化就增产市场急需可用作熔喷布基础料的各牌号聚丙烯2万多吨,并有序控制产品销售价格,做到不哄抬价格。

化危为机,镇海炼化在保供的同时,正加快现有装备的升级改造,提升环保水平,扩大和增强产业链,让自身产品经得起市场竞争的风浪。

疫情期间刚刚投产的渣油加氢装置正是镇海炼化不断推动技术升级、搏击市场风浪的生动范例。这是一个专门吃渣油的装置,原油提炼汽柴油等有效成分后剩下的渣油,经它加工,又可以炼出汽柴油。因此,在2000万吨总炼油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镇海炼化可每年多收百万吨汽柴油等轻油。更巧妙的是,镇海炼化在该装置建设中还兼顾了脱硫环保,经它加工剩下的渣油,可生产出低硫的船用燃料,基本做到了把原油原料“吃干榨尽”。

漫步镇海炼化厂区,塔罐林立、管道纵横,随着管道延伸的是该企业的产业链。市场和疫情防控考验下的镇海炼化,正埋头梳理自身的产业链,找出优势产品,通过扩链和强链,让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枝繁叶茂。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镇海炼化去年刚刚注册的子公司,它的成立意味着镇海炼化将把自己最新研发的新材料推向更为广阔市场。


眼下汽车内饰材料、家电配套用工程塑料等一批高附加值乙烯产品项目正在筹备中,还有一些新产品也已提上了建设中的镇海炼化中试项目日程。聚丁烯-1被称为“塑料黄金”,它耐高压、无味、节能,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普通的聚烯烃产品优质得多。但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这种产品,且市场价格很高。“经过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聚丁烯-1生产的国产化,拥有百分之百的自主产权。预计明年6月就能实现商用,打破外国的市场垄断。”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朝晖告诉记者。

10年来,镇海炼化百万吨大乙烯项目产品累计实现收入约2719亿元,利润约425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信息来源: 
2020-06-08